创新“文化+”服务新模式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融合“新样板”

石景山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墙    
 
    ▲ 老党员先锋队的活动照片在文化中心内展出  
 
    ▲ 志愿服务讲解让古街焕发新活力  
 
    ▲ 深度整合资源实现基层治理“一张网”  
 
    ▲ 金顶级人人拍活动培训现场  
 
  据文旅部消息,2月12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公布了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北京两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其中,“石景山区创新‘文化+’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助力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榜上有名。  
  近年来,石景山区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尤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突出。区文化和旅游局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作为创建课题,在全区9个街道均引入社会力量运营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新亮点。其中,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社会化运营探索创新“文化+”服务模式亮点突出,成典型案例。  
  创新“文化+”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助力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典型案例,是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中心通过创新“文化+”的服务新模式,将文化与街道重点工作、地区社会资源结合,打造了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融合的“新样板”。“文化+党建”“文化+重点工作”“文化+智慧”“文化+志愿服务讲解”等模式,让当地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更为丰富、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大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实现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向“最美一公里”转变。  
  “文化+党建”基层治理“一张网”
  模西南社区居民徐兆铨退休后回到社区,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徐兆铨担任支部宣传委员职务,文笔不错的他经常通过撰写各类诗文歌赋,宣传社区党委和支部的工作,表扬邻里间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2021年,社区联欢会上他创作的三句半《创城要争先》,表达了社区党员对创城工作的大力支持,在社区形成了人人积极参与创城的良好氛围。此外,他每月还参加支部卫生清扫等活动,自觉维护健身器材干净整洁,为社区党员树立了一面旗帜。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像徐兆铨这样退休不褪色,继续在社区发挥余热的居民还有很多,大家在街道的统筹带领下,汇聚起强大的基层共治力量。  
  长期以来,金顶街街道主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多方力量,积极推进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党群活动中心的融合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中心发展模式。深度整合党建、群团、社会组织等资源,实现党的建设、文明实践、社会治理“一张网”,有效发挥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弘扬优秀文化、凝聚精神力量、筑牢思想基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积极作用。  
  “文化+重点工作”文化骨干化身社区志愿者
  高度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基于居民兴趣爱好组织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并为团队提供日常排练空间及培训指导。目前经常到中心活动的舞蹈类团队有27支,声乐类团队有15支,模特类团队有14支,健康体育类团队有15支,书画类团队有13支,培训类团队有11支。这些文化骨干不仅为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一区阳光舞蹈队是一支街道文化骨干力量,除了参加各类文化演出,他们也经常忙碌在社区的各个志愿服务岗位上,在为社区居民带去精彩文化内容的同时,也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积极力量。“近年来,街道积极梳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联系,实现了文化骨干与志愿者的有效转化。”工作人员介绍。  
  日常,他们定期去敬老院给老人们包饺子,在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公益演出。创城工作中,她们经常手持夹子和垃圾袋,在小区的各个角落捡拾垃圾,为文明创城助一份力。疫情防控期间,她们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小区门口的“守护神”,加班加点赶制核酸扫码神器,协助核酸点位扫码、测温,干的那叫一个认真。促进疫苗接种期间,文化团队每天在疫苗接种流动大巴车前开展“文艺”汇演,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宣传疫苗接种的好处,让居民对疫苗接种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她们还是环保卫士‘守桶人’,桶前值守志愿者,为了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化+智慧”未诉先办解民忧
  为了更好的服务辖区居民,金顶街街道在综合文化中心社会化运营中,以科技赋能,整合辖区社会资源,开放式文化多元参与,构建“1个数据中台+4个小程序+X个社群”的“文化+”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系统。  
  一个数据中台打造“文化+”智慧社区一站式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中台,建立街道与社区、居民的紧密联系,各科室及居委会可通过中台发布活动任务,并将已完结活动进行展示。  
  四小程序协同时运行打造“文化+”智慧社区新场景。建立金顶街公共服务空间预约平台、搭建金顶街志愿者机制服务平台、实施社区治理金顶街人人拍、整合金顶街企业商会“壹加壹”4个小程序,以矩阵方式协同运行,打造“文化+”智慧社区不同类型服务的真实场景,实现金顶街综合文化中心,以文化活动为主体“搭平台,聚人心,共互助”的社区微公益链闭环模式。  
  其中,街道社区充分利用“金顶线上人人拍”小程序,开展听民声活动。街道成立代言小分队,社区居民可通过小程序“金顶人人拍”,将社区不规范,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通过“金顶人人拍”上传到街道后台,小分队梳理后,组织街道、社区、物业、民警等工作人员及时对社区出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分析、治理,努力把“接诉即办”转换为“未诉先办”和“会商协办”,力争与居民沟通的距离做到最后一米,实现了社区精细化管理。  
  X个社群联动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米”。依托微信群扎实开展文化服务和社区治理各项工作,听取居民需求,了解居民心声,帮助居民办好事、解难事。  
  “文化+志愿服务讲解”古街焕发新活力
  志愿者队伍高度活跃、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多彩……常态化、特色化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促使金顶街的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了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尤其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引发关注。  
  驼铃声声,古道悠悠……模式口大街早已成为石景山区的一张金色名片、一个讲述石景山古道文化的对外窗口,其文化价值备受关注。  
  为更好让八方游客了解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金顶街街道组织地区文化志愿者成立了“模式口驼铃古道志愿讲解团”。据悉,讲解团团员都是祖辈几代生活在这里的“土著”,他们对模式口有着特殊的感情。讲解团分为老年讲解团和少年讲解团,街道文化中心聘请专业人士对团员培训古街文化、讲解礼仪。街道在模式口大街设置了5个点位,为从四面八方来到古街的游客进行义务讲解,他们成为了古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模式口的文化讲活,把模式口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讲解团每一位成员的共同目标。  
  不仅如此,街道还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扩大志愿服务范围。较为成熟的经验便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通过科技赋能,搭建社区小程序平台,发挥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优势,融合辖区商铺、企业资源,运用自身服务内容、理念,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按照志愿者服务时长兑换制,为志愿者提供社区周边商铺的公益服务兑换券。  
  文/记者康艳立  
  图/区文旅局及相关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