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馆里探奇观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北的第四纪冰川基岩冰面遗迹旁,面临永定河,背靠翠微山,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冰川遗迹陈列馆。1992年7月正式开放。冰川馆不但向广大观众传播地球、地质方面的科普知识,而且弘扬了李四光等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地质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实地考察、学术交流的活动场所。
  第四纪是距现代最近的一个古地质时代,是一个冰雪覆盖大地的全球性大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北京西山一带也正呈现出这样一种茫茫雪原、冰川林立的景象。这种景象在第四纪晚期冰川退缩、消融而结束,冰期给地球留下的只是坚硬岩石上的脚步,才会使我们读懂几百万年前的历史,北京西山如今还保存着多处第四纪的冰川遗迹。
  在今模式口村北,永定河引水渠畔东北侧有一片低矮的小山脊,沿着南北微微倾斜的山麓基岩凹地,其东南小山山坡上裸露着坚硬的辉绿岩,在岩石表面能看到很多有规律的,非人力所刨蚀而成深刻细长的痕迹,被地质学家称为模式口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
  冰川是由积雪——粒雪——冰川冰不断地压实和一系列变质过程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数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冰川具有的一定形态,取决于冰川覆盖着的地形和冰川自身的特点。模式口冰川就是发育在翠微山山坡上的古冰川,当冰川累积到一定厚度时,随着自身的重量,它就会沿着谷地向下流动,庞大的冰川体在流动时与岩石摩擦留下的痕迹称为冰川擦痕。
  模式口冰川擦痕是1954年由地质学家李捷先生发现的。一天,李捷在模式口村北翠微山考察时,面对一块东南走向的山麓基岩审视良久,发现了基岩表层这种特殊的擦痕,于是他有了一种想法。在兴奋之余,他把这个发现和他的想法向著名地质学家、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先生汇报。李四光马上组织专家来到了模式口,经过审慎研究,突然,他抬起头来,目光中充满了兴奋,对周围的同事说:“从基岩擦痕来看,是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确信无疑。”
  1960年,苏联地质学家纳里夫金来到现场,考察后兴致勃勃地称“冰川遗迹”是亚洲史上光辉的一页。模式口冰川擦痕的发现与确定,不仅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工作本身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古气候、古生物的研究以及对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研究、对华北平原广阔而巨厚的沉积物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地质学界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保护这片遗迹,1955年修筑永定河引水渠时还因之改变了原有的设计方案,使河道向南绕了一个弯儿。
  1989年,为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景山区政府在模式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冰川擦痕遗迹,区政府对冰川馆实施了改扩建工程。新馆占地面积约6300平方米,拥有11个展厅和1个遗迹大厅,是一座立足于科研、科教、科普、寓教于乐的现代化展览馆。展陈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冰川为主题的展览;第二部分是多媒体互动项目;第三部分是冰川擦痕遗迹保护区,原本裸露在外的冰川擦痕被搬入了室内;第四部分是以地质岩石知识为主的地质博览园。冰川陈列馆与模式口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巧妙地构成一个整体,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之大成,集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身,引起了众多自然科学工作者、爱好者和游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前来参观、考察,一睹“冰川遗迹”的风貌。
  如今,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已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中小学生举办夏令营和培训班,向广大青少年介绍科普知识,弘扬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的精神。
  选自石景山区档案馆“档案历史文化系列丛书”《模式口》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