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马场2009年摄
▲养马厂火车站2006年摄
▲麻峪2001年摄
▲麻峪2006年摄 历史上,永定河在石景山地区有两个古渡口:一为杨木厂;二是麻峪。
杨木厂位于石景山区西南部,地处古城街道办事处辖域。今名养马场。丰沙铁路为电气化运输线,有客运列车通过,设养马厂站。
明《宛署杂记》:“一道自八里庄八里曰南田村、曰羊望店、曰拱扒村、曰宛家村、曰核桃园、曰朱哥庄、曰枣林村、曰沈家村、曰魏家村、曰打靛厂、曰要哥庄、曰田哥庄、曰张义村、曰吴家村、曰瓦窑头、曰东安庄、曰鲁国、曰南下庄、曰八角庄、曰古城村,又五里曰宫村,又三里曰杨家庄,曰北西安,又四里曰石景山。近浑河有板桥,其旁曰庞村、曰杨木厂(沿浑河堆马口柴处)。”
杨木厂为明代林衡署御用马口柴的集散地。明宫御膳房用柴俗称马口柴,产地在永定河支流壶流河流域的河北蔚县。马口柴长一米许,两端开成马口形以便用绳束之。马口柴放入河中顺流而下,漂流至杨木厂渡口。
在杨木厂渡口东岸有房屋两间,明宫太监取上岸晾晒后再运往京城,以供御膳房及天坛焚燎之用。因马口柴色泽白净,酷似杨木,俗称杨木厂,后因“杨木”“养马”谐音讹传为今名。
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撰《酌中志》:“凡隆德等殿修建斋醮焚化之际,用杨木长柴;宫中膳房,用马口柴;内官关领,则片柴也……”
《大明会典·卷二百零五》载:“嘉靖二年(1523年)奏准,皇帝及各宫合用柴炭各20万斤,由山场拨夫采运。此外,惜薪司每年供应各宫及内宫内史人员木柴2456万馀斤,其中包括本色柴(杨木长柴、顺柴)1812 万斤……”“光禄寺、礼仪房、银作局、御用监、御马监、织染局、翰林院、太常寺、神乐观、太医院、会同馆、西舍饭店、坝上大马房等,总计需要木柴约1964万斤……其中光禄寺一处就占了柴1392万斤……”
另据朱国桢撰《涌幢小品》:“昔成祖重修三殿,有巨木出自卢沟。”表明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宫殿时,除在四川、云南等地采伐森林之外,还利用卢沟漂运巨大木材,开采地应在北京西山乃至卢沟上游蔚州一带山林。今河北省蔚县地处太行山脉北段,为传统的森林采伐区。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沟通浑河两岸交通,便于皇帝出行,于杨木厂铺设板桥。
明《帝京景物略》卷六:“浑河,古桑干水,从保安旧城,过沿河口,过石港口,达卢沟。浑河,如云浊河也。卢沟,如云黑沟也。浊且黑,一水也。水雷殷而云涌,亦曰小黄河。河迅岸危,石不得趾,而桥之以板。行板者,委身空中,无傍籍,踏踏闪闪,无详步,而目下见水,水势慑目。桥则蜿蜒,强者欲趋,苦前,恇者欲蹲,苦后。万历戊子九月十六日,驾还自寿宫,驻跸功德寺。明日,幸石景山,观浑河。上先登板桥,诸臣翼而趋。中流顾问辅臣:水从何来?申时行对曰:从大漠,经居庸,下天津,则朝宗于海矣。上曰:观此水,则黄河可知。因敕河臣,亟修堤岸,毋妨漕计。诸臣顿首谢。”
文中所记:“……水雷殷而云涌,亦曰小黄河。河迅岸危,石不得趾,而桥之以板。行板者,委身空中,无傍籍,踏踏闪闪,无详步,而目下见水,水势慑目。桥则蜿蜒,强者欲趋,苦前,恇者欲蹲,苦后。”为目前所记为数不多登板桥行走之感受。
明《帝京景物略》载有申时行、王锡爵、许国诗《从驾幸浑河,召问黄河水势,敕河臣预修堤防,爰命赋诗以纪》,李言恭、郭正域诗《圣驾幸浑河,召问水势,敕河臣修筑堤岸(防)恭纪》。此外《长安客话》载有袁宗道诗《是秋馆课,阁臣即以驾幸石景山临视浑河水势,念黄河时有冲决谕辅臣经理须要得人命题》。在此不再赘述。
雍正年间(1723—1735年),在杨木厂建御道。御道为青石铺就,当皇帝銮驾来时,百姓跪迎于御道两侧,并在板桥前举行过桥仪式。
相传,高宗为求长寿,请替僧在潭柘寺出家。每年六月乘肩舆从京城起銮,出阜成门,达北惠济庙驻跸。次日经杨木厂御道过板桥,经东辛秤、西辛秤,至栗园庄奉福寺驻跸。栗园庄奉福寺为潭柘寺下院,皇帝、远途香客到潭柘寺进香大都在奉福寺休息一晚,第三日经何各庄、石厂、苛罗坨至罗睺岭,可达潭柘寺进香。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石景山地区后,拆除船渡设施,在渡口修筑碉堡,断绝了渡口两岸的交通。从此,自明清所设的渡口与御道销声匿迹。时至今日,永定河东岸依然留存当年日本侵略军修筑的碉堡。
麻峪位于石景山区西部,地处广宁街道办事处辖域。麻峪村历史悠久,是石景山地区最早形成的古村落之一。北京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就在麻峪村南。
元《析津志辑佚》:“浑河金口铜闸在宛平县西南三十五里东麻峪。乃步沟之东岸,金大定二十七年始开之,名曰金口。”麻峪有金、元时期废弃的古河道,称南、北金沟,曾将麻峪分为东、西二村,故历史上有东麻峪、西麻峪之称。
麻峪是永定河重要渡口之一,曾经建有“善桥”一座。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王德榜奉命率恪靖左营修永定河堤。在麻峪村砌迎水坝两条,一条长十九丈五尺,另一条长十五丈;面宽两丈,底宽三丈,高两丈。王德榜在修永定河大堤时驻麻峪村,与村中主事人刘天祯相识,并结为异姓兄弟。王德榜见行人涉水过河艰难,遂萌生建桥念头,经与刘天祯商议,决定在村西永定河上建桥,定名为“善桥”,取积德行善之意。以刘天祯为会长组成“麻峪善桥会”,写布施筹集资金建造。
“善桥”位于麻峪村西永定河最窄处、今麻峪小学西南侧。桥墩用料就地取材,用柳条编成直径一丈、高约六七尺的圆囤,每三个为一组,内填大块河卵石,组成间隔一丈左右的桥墩十数个,桥面并排铺桥板六块,桥板为长约丈许、宽二尺、厚半尺的木板,可行车马、驼队。善桥是季节性木板桥。每年秋季建桥,次年春汛前拆下善桥厚木板妥善保存备用。
“善桥”建成后,在桥东岸南侧建小屋两间,设专人轮流值班,维护善桥,对过往善桥牲驼车辆收费。麻峪善桥便利两岸行人往来和交通运输,从河西运输煤炭、石灰的马车、驼队络绎不绝,为麻峪村带来商业、运输业的繁荣。麻峪善桥会收取的过桥费用于村中公益事业,开办“桥梁小学”,最初只有一个班,后来发展到四五个班。使麻峪村民得到实惠。
周肇祥撰《琉璃厂杂记》:“万佛堂在浑河西,距戒坛、潭柘皆十馀里。……自三家店下车,取道麻峪。田家放水,道多冲坏,驴陷淖中,几极腹。陇麦青茁,间以桃树,春来好图画也。峪西村庙后一古槐已槁,皮尽脱,若死灰僵石,千年外物。浑河水落,土人编柳为笼,满贮鹅卵石叠河中,架木为桥,便行旅。惟门头沟驮煤橐驼过者税铜币一枚。北望妙峰,积雪皑皑,飞鸟皆绝。南行穿山而西抵冯村。”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石景山地区后,在杨木厂渡口修筑碉堡,断绝两岸交通。石景山驼户去门头沟驮煤走麻峪,麻峪有“善桥”(冬天,永定河结冰厚实,不走桥也能过永定河),奔大峪到门头沟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