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助力打造“美丽之城”的建议
民革石景山区工委副主委 傅 凡
石景山区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是山水文化融合的典范,虽在花园城市建设上有充分优势,但仍存在优势展现不充分等问题。为此,建议石景山区充分利用创森基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花园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从政治高度认识花园城市建设。花园城市建设是北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大花园”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和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举措,应从政治高度认识花园城市建设的意义。
做好优势宣传,争取进入花园城市试点。石景山区具备充分的花园城市建设优势,要做好宣传,组织品牌活动,结合京西转型战略、“两园一河”等市级工作,争取早日进入花园城市试点,建立立足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两大战略的花园城市示范区。
规划引领,有重点系统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尽快发布《花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及《花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好相关政策衔接,按照花园城市8个场景系统推进花园城市建设,打造“石景山区花园城市八景”。
发挥优势,变“森林之城”为“美丽之城”。“向天空要绿”,大力发展立体绿化,特别是在京西八大厂的城市更新中,规定立体绿化指标。提升城市景观效果,推进公园绿地更新改造,落实“一街一策”“一街一景”,由“森林之城”走向“美丽之城”。
理念创新,实现多元复合的公园业态。完善公园绿地配套设施,创新公园绿地运营模式,植入书吧、茶吧、咖啡等新型服务功能。
关于石景山区AI大模型十大场景建设的相关建议
民盟石景山区工委主委 毛 轩
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
民建石景山区工委主委 汪礼俊
石景山区多措并举,加快培育建设,商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高品质消费供给持续增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工作统筹,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优化消费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服务消费需求,结合国家、北京市关于促进服务消费有关要求,依托区域特有资源优势,制定实施服务消费培育升级行动。用好区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清单化、项目化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引入创意业态,建设标志性消费空间。不断完善商业配套设施,积极引导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融入商业空间中。持续对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提档升级,将其打造成为“老北京底片,新都市客厅”,并具有非常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文化氛围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整合新首钢园区的所有体育运动资源和商业资源,将其打造成为城市运动交往及消费空间。
协同联动发展激发消费融合生命力。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串联区内各类资源,继续推出以“京西有惊喜”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双奥之区”优势,培育形成新消费增长点。以“两园一河”联动发展为契机,打造以新首钢为核心的夜经济集聚区、建设POD夜间经济聚集区、打造阜石路沿线夜间经济消费带。
优化服务环境,打造高标准消费氛围。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国际开放合作区建设。加大外商投资支持力度,及时回应企业关切,激发企业发展动能,推动企业合同外资向实际利用外资转化。
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构建石景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民进石景山区工委主委 林乐光
石景山区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资源配置科学优化、五育融合育人质量稳步提升、高水平领军人才队伍加快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启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全要素流动”探索,实现教育主体的进一步融合,构建新时期教育供给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学区与集团的合理化布局、优化教师队伍的管理与资源配置、推动面向校外拓展办学资源。
加强一体化机制建设,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推进,构建协同教育新格局。推进“五育融合”体系建设。突出德育实效,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发挥思政课在育人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深化育人模式改革。鼓励各级教育主体围绕基础学科开展“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探索。全力塑造协同育人的特色教育命运共同体典范。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加强多维融通路径研究,实现内外资源的开放发展,构建多元教育场景新格局。探索云端学校建设,通过数字化思维,变革教学方式,来打破“名校名师”孤岛效应,实现师资、课程、教研等资源的互联互通,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半校半家、半校半网、半课内半课外、半教学半指导、半校内半校外、半学校半社会等新模式。探索建立教育智库,充分利用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扩大石景山区教育影响力。
关于促进就业稳定 推动石景山区零工市场建设的建议
农工党石景山区工委主委 李鸿泓
近年来,石景山区通过建立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为零工求职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开放服务阵地,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不断缓解区域就业压力。然而,零工市场建设也面临不少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健全“零工”就业服务体系。提前规划布局,做好体制建设上的顶层设计。引导非公人力资源机构入驻各级“零工”机构,为零工人员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岗位供求对接等全链条服务。
出台“零工”灵活就业政策。深入研究政策,及时跟进出台相关工作机制。提供创业培训、金融支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形成要素化配置、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化运行五大工作机制。
深挖企业就业信息。加强与驻区国有企业的就业信息沟通。将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注入零工平台,增加技术应用,精准推荐合适的零工项目给需求方,帮助零工人员找到对应工作机会。
优化保障环境。在零工平台详细披露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资料信息,引入评估机构评估双方情况。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解决资金难题。立法保护。出台零工人员劳动权益保护办法,为其提供劳动保护。为零工人员提供灵活适应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
强化专业培训。各级零工市场要切实担负起职业培训重任,加强零工人员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定期组织区级零工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提升零工人员技能水平。
关于建好“石景山书院”打造西山永定河文化地标的建议
致公党石景山区工委主委 赵 宇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首都的文明之源、历史之根、文化之魂,“石景山书院”将成为提升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关于加快石景山区算力经济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石景山区工委主委 刘铁军
从石景山区算力发展情况看,数字经济积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正在建设的石景山智算中心首批610P算力已顺利完成部署,制定了AI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并集聚了多家算力及配套服务企业。但石景山区算力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全方位布局,多维度推动产业链建设。开展算力基础调研,形成石景山区算力发展专项研究报告,为后续制定针对性产业配套政策提供客观依据。鼓励围绕细分应用场景搭建垂直领域大模型,充分挖掘潜在需求。积极推进大模型在智慧政务、数字政府等领域的应用。鼓励数据持有方联合算力供应方、电信运营商等在多领域开展算网技术创新。
全面赋能,释放产才融合乘数效应。构建“大人才”工作格局,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形成合力,以更加智能的算网资源服务人才培育。在全产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中尝试加入“智算应用指数”,作为试点指数,用以考察产业链和企业总体研发投入中的算力资源租赁、建设和应用研发专项投入比例,考察智能计算应用的算力规模、精度水平和自研计算软件代码规模,准确衡量产业链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水平。
全盘谋划,构建区域协同新生态。结合国家、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石景山区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城区协同合作。探索创新算力调度模式,实时跟踪管理算力资源状态,加强首钢园数据中心、航天科工智算中心、石景山智能算力中心等的网络连接;打通区域算力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算力平台资源的互通。
关于赋能石景山区科幻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石景山区工商联副主席 徐熙明
石景山区在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空间等四大领域细分产业均获布局,发展科幻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成立产业专业化服务机构。成立专业组织机构,制定科幻产业顶层设计和规划。建立专门的考评机制,以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为标准给予相应的激励。
建立精准化企业帮扶机制。制定详细的分类指标,精准分析石景山区科幻企业发展健康程度,给予一企一策帮扶。精准施策,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推动科幻产业发展。加大科幻人才培养力度,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
构建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构建“内容创作+IP转化+影视特效制作+硬科技+沉浸式体验”的多元化格局,提升原创力。重点发展“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旅游”“科幻+智造”五大领域,形成未来产业百花齐放式发展格局。
开发科幻衍生品市场模式。与有潜质的作家签约合作,给予创作扶持。规划科幻创作未来的收益。提高“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能力,创作具有轰动效应的科幻作品,开发衍生产品并市场化运营,建立科幻产业IP。
打造互联网思维产业模式。充分利用科幻大会平台,紧抓机遇,整合优质资源,加快推动项目孵化、成果转化,打造科幻产业聚集区。建立完善科幻产业基金,构建多渠道融资机制。建立科幻人才引进、培育、发展机制。加强资本合作,建立市场化竞争机制。
关于进一步推进石景山区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建议
无党派人士代表 李 苗
石景山区作为首都中心城区,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显著的区位优势以及不断丰富发展的商文旅体产业。但在推进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深化文化挖掘与传承,培育京西文化特色高地。挖掘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自然山水与京西古商道、古渡口等联结点,将石景山区打造成为永定河文化中心建设平台。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力度,让石景山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促进商业创新与升级,瞄准市场寻求突破。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商业舆情监测机制。有针对性优化商业布局,引入多元化业态,打造特色超大型的商业街区,提升商业运营效率和消费者体验,提高区域消费吸引力和竞争力。
推动体育与商文旅融合,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引入、培育体育和赛事相关机构及企业,积极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培育和开发衍生品、周边产品,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
加强平台建设,以高效运营服务创新发展。打造具有行业引领力的文旅强企。策划一批精品项目,突出投资消费双驱动。举办文旅消费活动,构建全区特色品牌体系。建设数字文旅展示中心,打造石景山区特色文旅IP。坚持统筹谋划,构建商文旅体融合产业生态。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营造有利发展环境。出台促进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给予市场主体支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完善配套措施。促进商会协调联动,建立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协调机制。
关于构建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体系 推动石景山区产业高质量聚集发展的建议
石景山区新联会会长 刘 嵘
近年来,石景山区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发展成效显著,已形成基本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链和服务链,规模化应用蓄势待发,但在技术创新和应用迭代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故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应用统筹推进机制,打造标杆型示范应用。设立高规格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专班,强化相关政策和重大专项工作部署。进一步发挥服务平台和生态矩阵的要素优化配置作用,推动大模型产业化落地应用。推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聚焦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城市治理等典型场景中的示范应用,不断拓展行业大模型应用广度和深度。加速政务领域应用示范引领。发布政务服务大模型场景需求,推动政务咨询、智能问答、智能搜索、精准化政策服务等应用实践。
加强数据要素整合共享,引导大模型可信发展。大力发展数商,依托数据产业生态矩阵,助力企业提升大模型数据质量和应用能力。
深化数据共建共享,联合各方建立数据训练基地和标注平台,形成开放数据资源集聚引力。引导安全可信发展,探索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让安全可信贯穿大模型开发及应用全过程。
推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科幻、工业互联网等优势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提升“虚拟现实+”内生能力与赋能能力;优化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支撑环境;聚焦首钢园等区域,设计交互式、沉浸式、创新型场景,形成特色主题游览路线。
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幻产业中的研发、应用和转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要素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