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说起石景山,您会想到首钢的高炉,会想到老工业基地的厚重,会想到大西山的美景,还有那一半青山一半城的宜人绿色。早在2022年,石景山区在北京中心城区中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54.62%,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100%,位列全市第一。对标世界一流花园城市,积极探索建设、管理和创建三位一体花园城市建设新路径,重点推进北辛安花园式示范街区建设,推进11处城市画廊建设。持续完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加快现有公园绿地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9月西山绿道(石景山段)开放试运行以来,已经有近40万市民游客前来游览体验。西山绿道依山而建,环境宜人、四季皆景,沉淀着古香道的文化底蕴,还有城市天际线观景台,集自然、人文、城市景观于一体,尽显石景山“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宜人生态。
全长40.2公里的西山绿道整体位于石景山区西部的小西山区域,距离城区不远。东边、北边与海淀区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相接,南边则直通八大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西边穿过石景山半山花海就到了门头沟。
溪谷线与山脊线是西山绿道的两大特色景观线。沿黑石头沟一路溯溪而上,沿途有拉拉湖水库、万善桥、南马场水库等多处节点。沿途,自南马场水库以及周围多处泉水汇集而成的溪流在脚边潺潺流过,波斯菊、百日草等繁花相伴,视野时而开阔、时而被密林环绕,移步易景、体验丰富。“为了增加不同季节的景观层次,我们在溪谷两侧特意补植了山杏、山桃、黄栌等,还有麦冬、千屈菜、落新妇、华北耧斗菜、木贼等地被植物,形成溪谷景观,让大家一路游玩风景不重样、视觉不疲劳。”区园林绿化局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师杜天佑介绍。
众多打卡点 湖光山色美
要说整条绿道最值得打卡的地方,南马场水库指定是排在前列,这里既是溪谷线、山脊线的交汇处,也是“香八拉”线路的重要节点。“南马场水库也叫香山水库,对于经常徒步‘ 香八拉’的人来说,这里就是路线的中心节点,也是每次来必打卡的地方。”徒步爱好者褚英说,“从山区走出来,这片的视野一下子就开阔起来,这里的湖光山色让人陶醉。”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南马场水库是1976年石景山区政府为解决黑石头地区缺水问题而修建的一座水库。水库总体水域面积约为8.02平方公里,周边群山环绕,一年四季景色不断。
绿道所经之处,还有不少打卡点:红叶大峡谷被群山环抱,峡谷内面积很大十分开阔,到了秋季层林尽染,峡谷红似烈焰;拉拉湖水库的水面波光粼粼,虽面积不大,却如同闪闪发光的宝石镶嵌山间;天泰山自然营地依山野而建,视野极佳,在此露营,晨间常能偶遇松鼠、野兔等小动物。
绿道在修建时,还特意设计了“翠微入画”翠微山观景平台、“青松山澜”青松岭观景平台、“虎峰朝曦”虎头山观景平台3处点位,其中当属虎头山平台观景最佳。站在这里,可以全景俯瞰北京城,南侧可览首钢园、永定河,首钢大桥、首钢滑雪大跳台等,东方远望北京天际线,天气好时,中央电视塔都清晰可见,东北侧则是玉泉山,西北可眺望克勒峪,是绝佳的城市眺望点。
虎头山是西山在石景山区范围内离城市最近的一处山峰,山顶海拔约375米,是与八大处遥相呼应的一处山石嶙峋、怪石丛生的山峰。自北向南望向此山,山崖轮廓酷似虎头,故被当地的村民称为“虎头山”。山顶东南方有一条断崖,名为虎头崖,自虎头崖的崖顶向东望去,可纵览八大处公园全貌。
一条文化线 众多古遗迹
西山绿道还是一条富有人文底蕴的文化路线。例如万善桥就是始建于金代、后于清光绪年间重修的古桥,由半山花海、慈善寺经过万善桥通向东侧翠微山的路线,正是传统的古香道。
作为溪谷线的精华节点,万善桥古色古香,掩映在一片葱茏之中。这座古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砖石结构,历经沧桑,却仍保持着古桥的原貌,桥栏板外侧青石上的“万善桥”三字至今仍清晰可辨。万善桥横跨于险要山涧之上,如同一条彩虹,造型优美、线条柔和,拱券高大、结构独特,有“北京最美的古桥”的美称。
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岳强介绍,万善桥原桥始建于金代,为木桥,当时名为“双泉桥”,专供金章宗来双泉寺避暑而修建。木桥规模不大,而且低矮,沟中水大时会涨过桥面,成为漫水桥。明弘治年间,双泉桥重修,木桥改成了石桥。清光绪年间,双泉桥再次重修,并更名为万善桥。桥北侧还有一石龛,掩映在两株古柏之间,龛内供奉石佛一尊,即接引佛,刻工精巧、外形生动。
桥西不远就是双泉寺,寺庙因两股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双泉寺既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千年古刹,又是石景山地区最早的皇家行宫。古时,由东向西的香客们经万善桥跨过黑龙沟后,首先朝拜桥头的接引佛,然后再去双泉寺或者更远一些的慈善寺朝拜进香。清代乾隆年间,双泉寺香火旺盛,每年阴历三月十五,人们通过万善桥到双泉寺上香、饮泉水,然后一路向西,去天泰山赶庙会。
作为古香道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西山绿道中的一颗文化明珠,慈善寺居于群山谷地之中,为山峰所环抱,面前有永定河蜿蜒潺潺,为一方之福地。
与古香道有关的节点还有满井茶棚,其又称“西茶棚”,始建于清代同治六年( 1867年),古时此院落既是一处为香客施茶的歇息场所,也是一座供奉关帝的村落庙宇。相传古代庙宇前有一口井,井内泉水不断,取多少可涌多少,始终保持满满的水位,故称“满井”。现如今的茶棚为2018年遗址整体复建,整体院落面阔3间,坐北朝南,茶棚北墙残存壁画,门外有一井亭,亭内现有一井。
绿色石景山 未来更美丽
其实,针对这样一条兼具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山体绿道,区园林绿化局在建设伊始,就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
溪谷线绿道间,有一段钢栈道很不一样,透过栈道缝隙可以看到下方的繁花绿草,一些长势旺的百日草还会从缝隙中探出“头”来,美丽且富有情趣。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好透光透水,相比传统的木栈道更有利于植被生长,这也正体现了西山绿道的生态理念。
绿道在建设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的扰动,主环线依托现状市政道及防火道改造,步道线主要依托现状登山土路及开敞的空地新建道路,部分段落借用现状步道。场地铺装除南马场水库为现状场地改造外,均为利用山林现有空地新建铺装。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设计师王路阳介绍,在溪谷线中,溪谷栈道采用钢网栈道,在保证耐久性的同时,达到了透水、透光的功能,最大程度保证了自然植被的生长环境。在登山步道中,尽量采用本地山石铺装路、夯土路等形式,最大限度利用现状材料,更好与周边环境融合。步道整体选择自然、质朴、耐久性好的材料,路面以土石路、现状山石等材质为主,最大化利用现状路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进一步将石景山打造成更加绿色美丽宜居的花园城市,结合区情特点,石景山深度挖掘资源禀赋,以“森林石景山·美丽花园城”为主题,编制了《石景山区花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及《石景山区花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见效,十年基本完成的时间安排,系统研究梳理了全区花园城市建设路径、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初步形成了四大组团二十大类六十项任务的花园城市建设任务体系,积极推动花园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持续完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
下一步,石景山区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形成全面共建共享的花园城市建设机制,逐步实现“森林拥城、花园融城、风景联城、全民建城”的花园城市愿景,努力把石景山区建设成为城市更宜居、环境更生态、生活更美好的花园城市典范。
本版内容来源:《北京晚报》区融媒体中心区园林绿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