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

他山之石可攻玉 志愿服务有真心

用行动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本报讯(通讯员 曹晓然 杨冬伟)为进一步增强辖区居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营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日前,八角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联合景阳东街第三社区居委会组织辖区老街坊、志愿者等30余人走进鲁家山垃圾处理厂进行参观学习。
  在基地专业人员的引导讲解下,居民深入了解了园区的发展历程,该基地由首钢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日处理垃圾3000吨,年发电量超过3亿千瓦时,服务北京西部多个城区。现场居民通过讲解老师介绍,亲眼见证了生活垃圾从投放、运输到处理的全过程,深刻体会到了垃圾分类对于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
  参观过程引发居民热烈讨论与积极反馈。有居民感慨“不看不知道一个城市每天能产生这么多的垃圾”,更有年轻人感慨“循环经济不是口号,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观深刻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需要大家从自身及身边人一起,做好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
  本次活动圆满达成预期目标,成功将垃圾分类理念具象化,为居民上了一堂深刻的“环境保护”实践课,有助于社区形成共同参与、守护家园的共识氛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开展科普实践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履行环保责任,让垃圾分类“减量、循环、再生”的生态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
  又讯(记者 封翔通讯员 唐伟)“厨余垃圾您放这个桶里就行。”随着垃圾分类概念的深入人心,五里坨街道积极行动,让社区环境更好。焦法玲阿姨准时迎着朝阳来到五里坨街道高井村2号垃圾分类桶站,戴好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绿袖标和工作证,开始她新一天的桶站值守志愿服务工作。
  这不,一个小伙子拎着生活垃圾来到四色垃圾桶旁准备投放,焦阿姨及时对他进行引导,“菜叶、瓜果壳是厨余垃圾,塑料饮料瓶是可回收垃圾,您得分开进行投放。”小伙子点点头,对焦阿姨连声道谢,“多亏您说一声,要不然肯定就扔在一个桶里了”。这样的事情在焦阿姨的值守志愿服务工作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指导分类不清楚的老人进行正确分类、向路过的小朋友宣传垃圾分类小知识、劝解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时别嫌麻烦。焦阿姨在做这些志愿服务工作时,一直都面带笑容,耐心引导每一位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话术已经刻在了焦阿姨的心里,现在焦阿姨已经是高井村南街居民的“老熟人”了。
  焦阿姨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多年来,她热心公益,甘于奉献,她默默投身于各种公益活动中,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点滴行动点亮志愿服务的微光。2020年,得知高井社区要组建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焦阿姨第一时间报名,自那时就一直在志愿服务一线进行垃圾分类工作,至今已5个年头。焦法玲阿姨负责的高井村2号桶位于高井村南街,而焦阿姨实际居住地在门头沟,每次到村里值桶,往返路程都要耗费好几个小时,但她也从未耽误过桶站工作。酷暑中,她冒着大太阳在垃圾桶旁耐心指导居民分类;严寒里,她顶着寒风和雪花认真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风雨里,她撑着伞也坚持不离开桶站岗位。她的坚守和付出,赢得了高井村居民的一致好评。
  焦阿姨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名社区垃圾分类桶站值守志愿者,她会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垃圾分类,动员身边亲朋好友及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引导大家形成自主投放意识和习惯,守护绿色、美丽、和谐、宜居的高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