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

垃圾分类齐参与 筑牢环保意识根基

  本报讯 近日,金顶街街道模北社区组织80名志愿者,前往门头沟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启一场沉浸式的“垃圾处理探秘之旅”。
  活动伊始,志愿者集中观看了发电厂的专题宣传片,直观了解到这座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背景、技术原理与核心功能,对垃圾“ 变废为宝”的过程建立起初步认知。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走进垃圾卸料工作区,透过专业观察通道,近距离见证了垃圾从运输、卸料至焚烧前的全流程操作,严谨规范的处理环节让在场志愿者纷纷感叹科技赋能环保的力量。
  “ 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烧结物,并非无用残渣,而是可加工成建筑材料或用于场地回填的再生资源;焚烧过程中释放的热能,更能转化为电能与热能,为多个区域提供稳定的供电和供热服务。”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让志愿者们彻底打破了对“垃圾焚烧”的传统认知,深刻感受到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
  在厨余垃圾处理专区,志愿者们进一步学习了厨余垃圾的专项处理技术,了解到其如何通过生物降解等工艺实现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此次参观不仅让老街坊们全面掌握了垃圾处理的科学方式,更清晰认识到北京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志愿者纷纷表示:“以前总觉得自己做的垃圾分类是小事,现在看到这些努力最终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环保成果,特别有成就感,以后会更积极地带动身边人参与!”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搭建了社区与环保工程间的沟通桥梁,更激发了志愿者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未来,模北社区将持续开展此类科普实践活动,让更多居民成为环保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共同为建设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又讯 日前,苹果园街道西黄新村中里社区携手辖区禧悦学府幼儿园,以创意展板为核心教学载体,打造了一场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抽象的环保知识变身幼儿易懂、爱学的“实践小课堂”,从幼儿阶段筑牢环保意识根基,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
  社区工作人员精准对接3— 6岁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对宣传展板进行了“量身定制”。摒弃传统文字堆砌的枯燥模式,展板采用“图文+色彩”双驱动设计,在“颜色桶桶找朋友”核心板块中,分别以红、蓝、绿、灰四色对应标准分类垃圾桶底色,清晰标注桶身标识、名称及投放要求,更搭配“蓝色桶收纸张,绿色桶装菜叶”等童趣短句,让幼儿在色彩与韵律中快速记忆分类知识,让展板成为直观生动的“可视化教材”。
  随后,社区工作人员以展板为教学核心,创新采用“讲解+提问+互动”三步教学法:先结合展板图文细致讲解分类规则,再以“ 废旧电池该进哪个桶”“苹果核属于什么垃圾”等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最后邀请小朋友上台“模拟投放”,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这种沉浸式教学打破了展板“单向观看”的局限,让展板成为热闹的“ 互动式课堂”。
  活动现场,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掌握了基础垃圾分类知识,更萌发了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夯实了“启蒙基础”。
  记者 康艳立 王媛樱 通讯员张学伟苏慧娟